
在粤北山区的河源市和平县非凡策略,一颗黄豆历经山泉水浸泡、柴火灶慢煮、手工揭皮等多道工序,蜕变为承载百年客家饮食文化的腐竹。
和平腐竹
10月29日,《和平县“媒体+”赋能和平腐竹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提出围绕实施“百千万工程”,依托“媒体+”新业态,以“媒体+”全方位赋能“和平腐竹”这一特色优势单品,围绕“讲故事、链平台、见成效”的工作思路,推动其实现品牌化、市场化、价值化升级,提升“和平腐竹”等区域公用品牌核心竞争力,为和平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供示范样板,实现农产品出村进城更为便捷、顺畅、高效。
随着《行动方案》的落地,这一传统特产正以全新姿态走出和平,成为县域农业品牌升级的“领头雁”。从分散的小作坊到年产值超7亿元的特色产业,从地方特产到远销欧美、东南亚的“粤字号”标杆,和平腐竹的品牌蝶变,不仅折射出当地农业产业的转型突破,更展现了媒体力量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产业筑基——从“小散乱”到“全链条”,夯实品牌根基
和平腐竹的品牌之路,始于坚实的产业基础。作为广东省腐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承载地,和平县自2020年获批建设产业园以来,便以“一心、两区、两示范、多基地”为蓝图,推动腐竹产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跨越。

腐竹加工厂内,工人正在手工揭皮
如今,产业园已覆盖大坝镇、阳明镇等4个镇64个行政村,集聚5家实施主体,建成278家腐竹加工销售企业及家庭作坊,拥有730条生产线,2024年腐竹年产量达1.55万吨,年综合产值约7亿元,预计全面达产后总产值将突破10亿元。
在产业升级的背后,是和平县对全链条的精细化打造。
上游,依托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科研力量,选育出蛋白质含量达40%的华夏10号、华夏14号等优质大豆品种,在大坝、贝墩等镇建立多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模式,带动大豆连片种植,确保原料品质稳定。中游,贝墩镇腐竹精深加工区、合水镇三产融合发展区等园区拔地而起,河源栖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投入4290万元建设科技研发创新及大数据中心,河源市美芳源食品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新型腐竹连续化生产设备并申报10余项专利,推动生产从“手工为主”向“智能标准化”转型;下游,广东润泽食品有限公司获得“出口产品企业备案证明”,将和平腐竹销往欧美、东南亚,和小豆食品科技(广东)有限公司通过HACCP、ISO22000等多项认证,产品覆盖大湾区及华东地区商超、餐饮连锁,构建起“种植—加工—研发—销售”闭环。
这一全链条优势,为“媒体+”赋能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素材。
媒体赋能——从“单点传播”到“矩阵发力”,重塑品牌叙事
和平县贝墩镇素有“特产之乡”的美誉,贝墩腐竹、豆腐、牛肉干、米酒、脐橙等特色农产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该镇发展腐竹产业的广东润泽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先生介绍非凡策略,和平所产腐竹质地优良,未来通过“媒体+”讲述和平腐竹产业发展故事,不仅让各地的消费者认可,而且对品牌升级塑造意义极大。
和平县印发的《行动方案》,就围绕“讲故事、链平台、见成效”的思路,整合“媒体+”资源,发挥流量赋能作用,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等媒体建立紧密合作,开设专题专栏,策划图文专题、短视频、纪录片等内容生产,组织溯源体验、媒体达人采风等活动,进行多元化、多平台、全过程的宣传造势与品牌推广,强化和平腐竹品牌特色,让“土特产”卖出好价钱,让和平腐竹的品牌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和平腐竹年综合产值约7亿元
在“讲故事”层面,和平县以全产业链为脉络,打造立体化品牌叙事体系。针对产业规模,组织媒体深入产业园,推出《探访和平腐竹产业园:一颗豆子的现代化之旅》专题报道,用图文、视频展示730条生产线的规模化生产场景,以及年产值7亿元的产业实力;聚焦产品品质,开展“品质探源”行动,通过短视频解析山泉水浸泡、柴火慢煮等传统工艺,结合权威检测报告,将“蛋白质含量高”“无添加”等技术参数转化为“豆香浓郁、口感劲道”的消费者语言;深挖文化底蕴,制作《百年豆香:和平腐竹的时光之旅》纪录片,采访老匠人,记录古法腐竹制作技艺,讲述其与客家宴席、节庆饮食的渊源,让“百年匠心”成为品牌核心记忆点;策划“一颗黄豆的承诺”系列报道,讲清“好豆出好腐竹”的源头逻辑。
不仅要让消费者知道和平腐竹好,更要让消费者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据了解,《行动方案》提出将通过媒体的深度挖掘,向外界传递和平腐竹不再是单纯的食品,而是集“生态原料、传统工艺、现代技术、客家文化”于一体的品牌符号。
在“链平台”层面,和平县整合媒体资源,打通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一方面,构建“省市县”三级媒体联动矩阵,推出相关专题节目,开设主题专栏,形成全方位的传播格局;另一方面,借助媒体的资源链接能力,推动“线上+线下”渠道融合:线上入驻抖音电商、京东特产馆,设立“深河帮扶平台・和平腐竹专区”,邀请媒体达人开展“助农直播”;线下举办“和平腐竹专场推介会”,邀请连锁商超、餐饮企业来和平实地考察,推动建立购销合作。
在“见成效”层面,“和平腐竹”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大幅提高,实现从特产到知名品牌的转型升级,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更高的消费者认可度。腐竹生产企业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成功进驻大型连锁商超、企业、社区团购等,每年市场订单明显增长,带动企业利润率提升。和平腐竹省级现代产业园发展效益进一步提升,完善集黄豆种植、腐竹生产、食品研发、市场销售于一体的腐竹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全域联动——从“品牌出圈”到“价值跃升”,释放品牌辐射效应
和平腐竹的“媒体+”实践,并非孤立的产业行动,而是根植于全县农业发展的深厚土壤,并带动全域农业品牌升级。作为农业大县,和平县近年来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6.38亿元,同比增长4.2%,拥有猕猴桃、百香果、油茶、茶叶等多个特色产业,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8个、有机食品11个、“粤字号”农产品17个,为腐竹产业的品牌化提供了“全域支撑”。
一批批产品走向各地市场
在猕猴桃产业领域,和平县是华南最重要的猕猴桃果品集散地,产量占广东90%以上,2024年种植面积达4.078万亩,年综合产值2.2亿元,“和平红阳”“粤引和平2号”等品种享誉市场,并于2024年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油茶产业种植面积达27.8万亩,年产值约8亿元,“南粤福和”“龙德信”等品牌深受消费者认可;茶叶产业以青州镇为核心,2024年产值2.73亿元,“同湖月”“增坑盘皇”等品牌入选“粤字号”,青州镇更跻身“广东十大茶乡”。这些产业的发展经验,为腐竹品牌建设提供了借鉴,而腐竹的“媒体+”实践,也为其他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把腐竹产业做强做大非凡策略,让群众更富更满足。从粤北山区的传统作坊到全国知名的农业品牌,和平腐竹将借助“媒体+”这艘“大船”,逐步走向各地,成为“百千万工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公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